农膜是除了种子、农药、化肥后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但农膜的广泛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田里的白色污染。重庆日报记者近日从全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已在14个区县进行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到2021年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将覆盖全市所有涉农区县。
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抗旱节水、增温、保墒、增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我市地膜使用量日益增大。但部分农民对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大量废膜遗留在田间地头,造成了农田的白色污染。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程不但是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工作,也是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在重庆,废弃农膜回收工作由市供销总社牵头实施,市供销总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按照“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模式,已建设乡镇(街道)回收网点820个,覆盖了全市80%的涉农乡镇(街道),截至今年10月底,我市已回收废弃农膜8782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10%。
除了农膜回收利用外,今年我市还在沙坪坝、渝北、綦江、江津、梁平等14个区县开展了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探索从源头上解决农用地膜残留问题。重庆日报记者日前在位于綦江区篆塘镇朱滩村的綦江区可降解地膜试验基地看到,这里使用的地膜外观上和普通地膜并无差异,但手感上无塑料制品的拉扯感,具有纸张的脆性。据了解,这种地膜的原料为木薯或玉米淀粉,其降解原理是,可通过土壤微生物降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无需回收。
我市将继续扩大可降解地膜试点示范范围,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涉农区县全覆盖。此外,到2020年,我市农膜回收要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回收率达80%,形成乡镇村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解储运、区域加工利用的模式,构建销售回收利用一体的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信息来源:重庆日报)